软件学院

潘家辉博士: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学院动态2015-12-30 10:00:50来源:华南师范大学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青年教师潘家辉博士出生于1982年,是个“80后”,一米八七的高个子,在学生印象里是个“高大帅”的形象。但正是他,2013年凭着稚嫩的项目《脑电信号分析算法与脑机接口应用》,获得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的资助,之后一发不可收拾,2014年拿下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基于P300和SSVEP的多模态异步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更是拿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P300和SSVEP的混合异步脑机接口及其应用研究》。在课题申报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青年教师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年轻、帅气的潘家辉博士不仅形象上高大帅气,而且在学术科研上也是“大咖”,熟悉他的人,觉得这既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情,但实际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人生活照2.jpg

            科研:离不开“有心”与“坚持”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生命线。”这是2008年潘家辉在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刚入职报到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的曾碧卿教授曾经对他提出的几点建议中最记忆犹新的一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潘家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是其发展与成长的必然需要。只有在投入充足时间的前提下,笨鸟先飞,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科研丛林中生存与发展。因此,潘家辉这几年基本上是坚持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每个星期至少去一次医院,与医生、患者进行沟通,每个月至少要参加1次课题组的研讨会,每年至少参加1次大型的学术会议,……。

在一个课题立项之前,潘家辉先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尽可能多地全部查找出来,全部通读,在其中筛选出相关度比较高、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之后,再做好记录和总结分析,寻找自己科研的切入口,提出自己的想法,接着就开始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潘家辉说,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他肯定离不开朝乾夕惕、夙兴夜寐。能连续成功申报科研项目,谦逊的潘家辉认为他是幸运儿,但是,实质上也与他在科研工作上的“有心”与“坚持”密不可分。科研工作必须要不断积累,认真积极,不断总结,厚积薄发。只要这样,我们的努力终有一天才能成功。当然,成功的年青教师,离不开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希望我们学校能够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优青-杰青”的阶级分级培育方法,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培育加大力度,进行持续的支持,搭建长效培养的平台,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本人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科学实验.jpg

               潘家辉使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科学实验

           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具有“开张”意义

“学校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第一桶金。”潘家辉如是说,谈到获批2013年的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潘家辉内心无比激动,言辞间充满感恩。

潘家辉认为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开张”意义重大。一方面,这笔科研启动经费给予了青年教师科研上的基本支持,可以部分地满足科研所需硬件条件的开支,让年轻教师可以好好地去做科研。目前,潘家辉日常科研和分析处理数据的笔记本电脑,指导学生课外科研使用的脑控设备,以及两篇学术论文的版面费都是用这“第一桶金”来添置的。另一方面,校级科研培育基金项目使潘家辉在后续项目申请的起跑线上准备得更加充分。在2014年申报省基金项目和2015年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之前,潘家辉已经提前在2013年申报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的时候确定了项目的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充分调研和文献阅读。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就是潘家辉申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省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都是在校级项目基础上的结晶。在校级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成为了省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的重要支撑材料。

本人研究数字医学和虚拟手术.png

                  潘家辉在研究数字医学和虚拟手术

                  科研积累与延续很重要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两年陆续拿下省基金和国家基金项目,首先是因为潘家辉这几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0-2014年,潘家辉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博士学位。期间,潘家辉有幸加入了博士生导师李远清教授的科研团队,找到了一个热门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脑机接口与脑信号分析”,并系统地锻炼了科学研究、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延续。从2005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潘家辉一直从事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2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其中在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连续拿下省基金项目和国家基金项目,是对潘家辉一直以来科研工作与成果的肯定。第三是校级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的推动。从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脑电信号分析算法与脑机接口应用》、到201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基于P300和SSVEP的多模态异步脑机接口的关键技术研究》、再到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P300和SSVEP的混合异步脑机接口及其应用研究》,这3个项目是从脑机接口的算法分析、到关键技术、再到应用研究,是从浅入深,逐步深入的,研究具有连续性,并在前一级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本人参加APSIPA会议.png

           潘家辉参加APSIPA会议本人和Dr. Bob合照.jpg

                    潘家辉与Dr. Bob交流并合照

                     教学与科研应完美结合

像许多开拓进取的群体一样,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对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对此,潘家辉认为,科研与教学并不对立,也并不冲突。相反,这两者应该完美结合 厚此薄彼乃大忌。

潘家辉说,他热爱教学,也热衷于科研,他研究的脑机接口也经常作为前沿技术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中。潘家辉在教学上认真贯彻软件学院“2+九个一”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对本科教学的满意度。潘家辉先后获得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观摩课主讲教师”(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2011年、2012年)等荣誉称号,教学效果获得了师生的普遍好评。

除了教学出众,潘家辉科研方面也是成果颇丰。他作为主要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完成的研究成果《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研究》,获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首届中国脑机接口比赛中,潘家辉所负责完成的“开关量控制”项目获第二名、“字符输入”项目获第一名。“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这句话在潘家辉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印证。

 

潘家辉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

潘家辉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暑假三下乡活动

撰稿:曾昭皓

审稿:曾昭皓

 

附:潘家辉博士简介

 

潘家辉,男,华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讲师,工学博士,出生于1982年12月,广东佛山人。2005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以来在华南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脑机接口、信号处理、数字医学、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迄今为止,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2篇(第一作者15篇),其中在包括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际权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与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中科院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等8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3项软件著作权,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0年)。在教学方面,主持2014年度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2014年度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1项,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并获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观摩课主讲教师(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2010年、2011年)。

教育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2010 - 2014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2005 - 2008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2001 - 2005

主要荣誉

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全国脑机接口竞赛视频表演项目第二名 (第二完成人)

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翻转课堂下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软件开发类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第一完成人)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产学研用协同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完成人)

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2011年度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观摩课主讲教师

2011年度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应用研究,B15-0-1-01》 (第八完成人)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全国脑机接口竞赛字符输入项目第一名 (第二完成人)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全国脑机接口竞赛开关量控制项目第二名 (第一完成人)

2010年度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201003187》 (第五完成人)